• 數據資料庫
  • 部落格
  •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產品資訊

華為天工計劃是什麼?華為的鴻蒙生態是什麼?

fiisual

2025/10/16

華為於9/20宣布正式啟動 「天工計畫」,該計畫的核心目標是加入孵化超過1萬個原生元服務及多個 AI 相關平台及建構,打造完整的智慧代理生態系。此天工計畫源自於華為的鴻蒙生態 HarmonyOS,此文章介紹了鴻蒙生態圈的發展、軟硬體系統,以及目前的應用範圍。雖然華為在單一項目上都非市場上唯一的產品或服務提供者,但相較於Apple及Google,是三者中唯一在「雲 → AI → 系統 → 開發 → 應用層」都實現較強自主研發決心和完整佈局的企業。 華為的跨裝置生態圈有利於更多開發者社群成形,但未來也須將持續提升使用體驗與品牌忠誠度。「天工計畫」並非華為邁向 AI Agent 時代的起點,而是鴻蒙生態進入 AI 大規模應用階段的關鍵擴張。

華為於 9/20 的全聯接大會上正式宣布啟動「天工計畫」,並將投入 10 億人民幣 推動 鴻蒙 AI 生態創新。該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要加速孵化超過 1 萬個 AI 原生元服務(Meta Service),並進一步推進 1,000 多種意圖框架(Intent Framework)、MCP(多模態協同平台) 以及 5,000 多個 AI 智能體(AI Agent) 的建構,打造完整的智慧代理生態系。

其中,「元服務」是一種無需下載的系統級應用,能將 API 的調用統一交由 Agent 處理,讓開發者能以「拼積木」的方式快速組合功能模組,實現高效開發與多元創新。這顯示出華為的願景並非僅止於 AI 技術本身,而是要以 AI 為核心推動整個鴻蒙生態邁向「智慧代理(AI Agent)」的新時代。

天工計劃起源

鴻蒙應用示意圖。

天工計畫的啟動源於鴻蒙生態的快速擴張 —— 截至目前,搭載 HarmonyOS 5 的終端設備已突破 1,700 萬台。華為希望藉由此計畫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鴻蒙生態建設,共同推動 AI 與作業系統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

HarmonyOS(中文名鴻蒙,又稱 Hongmeng) 華為為多裝置、全場景生態而設計的操作系統,目標是將手機、平板、電腦、穿戴裝置、智慧家居/物聯網等融合在同一生態內。過去曾基於安卓(AOSP) 及 Linux 內核開發,直到 Harmony 5 才去除。

天工計畫的核心不只是推動鴻蒙生態創新,更是華為邁向「AI Agent 時代」的重要起點,象徵著人機互動將從單一應用走向全場景、跨裝置、智慧協同的新階段。

鴻蒙生態圈

作業系統

鴻蒙系統(HarmonyOS)於 2019 年 推出 1.0 版本,作為為全場景智慧生活打造的分散式作業系統。該系統基於 OpenHarmony 開源版本建立,最初以 Linux 核心為基礎。隨著版本演進,華為逐步實現了從底層核心到應用層的自主化開發。

2023 年,華為推出具備高效連接能力的 NearLink 星閃技術,並同步釋出 HarmonyOS NEXT 開發者版本,標誌著鴻蒙正式邁入「自研時代」。

2024 年,鴻蒙星河版作業系統(HarmonyOS NEXT)正式啟用,系統從 作業系統內核、外核、檔案系統、程式語言、編譯器、開發框架、AI 框架到 AI 大模型,均由華為自主研發完成。在架構上,鴻蒙採用 完全去除了 Linux 核心與 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程式碼,只支援鴻蒙原生應用這代表華為不再依附於 Android 生態,而是打造一個全新的、自主的軟體生態。

2025 年起,所有華為新手機和平板電腦都將搭載 HarmonyOS NEXT(原生鴻蒙)作業系統。2025 年 3 月 20 日,華為正式發布 Pura X,成為首款出廠搭載 HarmonyOS NEXT 正式版(版本號 5.0.1) 的智慧型手機。隨後,華為於 2025 年 6 月 發布Harmony6,並啟動開發者beta。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版本的鴻蒙仍可相容 Android 生態,但隨著星河版推出後,這項相容性被完全移除。不過,即便在相容階段,華為仍對系統生態進行多項優化與調整。

鴻蒙系統引入了「分散式軟總線(Distributed Soft Bus)」的概念,使各裝置只要遵循統一協議,即可彼此無縫連接與協同運作。從 耳機、手錶、手機、平板,到智慧屏與車載系統,所有設備都能以相同語言進行溝通,實現真正的 跨裝置、全場景智慧互聯。

Open Harmony: 最早是由華為研發並捐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進行後續的
HarmonyOS NEXT: 純血鴻蒙,在Harmony架構上去除安卓生態系,從裡到外都是華為自行研發

硬體生態

華為推出的所有終端設備皆搭載同一套鴻蒙系統(HarmonyOS )與蘋果根據裝置類型區分不同作業系統(如 macOS、iOS、iPadOS、watchOS、tvOS、visionOS)不同,鴻蒙採取單一作業系統架構,讓手機、平板、電腦、手錶、耳機、智慧屏(螢幕)、以及智慧汽車等裝置皆能在同一底層系統上運作。這種高度統一的系統架構,讓鴻蒙在多設備之間能夠實現無縫協同與分散式互聯。

以下是搭載華為鴻蒙系統的系列產品,目前只有部分終端裝置(手機、平板、耳機、電腦、智慧手錶)已支援 HarmonyOS 5 以上版本,其他如智慧屏、汽車、音響仍在逐步導入。

設備
手機與折叠螢幕Mate XT, Mate 70系列, Mate 60系列, Mate X6系列, Mate X5系列
Pura 70系列, Pocket 2, nova 13系列, nova 12系列, nova Flip
平板電腦MatePad Pro 13.2英寸 , MatePad Pro 12.2英寸 , MatePad Pro 11英寸
MatePad Air , MatePad 11.5"S
筆記型電腦HUAWEI MateBook Pro, HUAWEI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
智慧手錶HUAWEI WATCH 4, HUAWEI WATCH 3, WATCH GT系列, WATCH ULTIMATE DESIGN
智慧屏(智慧電視)華為智慧屏 V 系列 , Vision智慧屏系列, 智慧屏 S3 Pro
音訊設備HUAWEI FreeBuds 系列, HUAWEI FreeClip
其他華為智能眼镜2

除了上述華為自行研發的終端產品外,華為也透過另外兩種方式擴大其鴻蒙生態圈的影響:

鴻蒙智行(HIMA, Harmony lntelligent Mobility Alliance)

鴻蒙智行是華為聯合車企一起成立的智能汽車技術生態聯盟專注於電動車。華為並無自行研發汽車,而是參與並參與產品定義、造型設計、營銷、用戶體驗、品質管控等環節而是透過和車企合作藉由鴻蒙座艙(採用鴻蒙系統)將鴻蒙生態圈擴大影響

品牌名稱合作企業車型(系列)
問界(AITO)賽力斯問界M5、問界M7、問界M8、問界M9
智界(Luxeed)奇瑞汽車智界S7、智界R7
想界(Stelato)北汽新能源想界S9
尊界(Maextro)江淮汽車尊界S800
尚界(SAIC)上汽尚界H5

鴻蒙智聯(HarmonyOS Connect):

鴻蒙智聯是華為打造的智能硬體開放平台,旨在透過認證與技術支援,讓非華為製造的不同品牌設備,都能無縫融入華為全場景智慧生態。此生態的合作夥伴主要分為兩類:「產品夥伴」 與 「解決方案夥伴」。產品夥伴(如家電、穿戴裝置廠商)負責製造通過官方 HarmonyOS 認證的終端商品,獲准使用 HarmonyOS 標誌與技術,實現設備智能協同;而解決方案夥伴(如芯海科技、軟通動力等)則提供底層晶片、軟體開發與技術服務,從旁協助產品夥伴順利接入生態。雙方協作,共同為用戶提升體驗並實現商業共贏。

開發者生態圈

華為高度重視開發者生態的建設,並為此打造了完善的支持體系。公司成立了開發者聯盟,舉辦 Harmony 創新賽、啟動鴻蒙應用開發者激勵計畫,以鼓勵更多開發者投入生態建設。華為也推出了 「開發者學堂」,提供豐富的影片課程、線上工作坊與大師公開課,協助開發者持續學習與提升技術能力。同時,透過 「開發者社區」,開發者們可以進行技術交流與經驗分享。

每年六月,華為更會舉辦 「 HDC(Huawei Developer Conference)開發者大會 」,展示最新技術成果與生態發展方向,為全球開發者提供交流與創新的舞台。

開發套件截圖。資料來源:華為開發者聯盟

為了強化開發者生態並加速開發流程,華為也針對鴻蒙系統打造了完整的「 開發套件(Developer Toolkit) 」,支援應用從設計、開發、測試到上架的全流程:

模組名稱功能說明
HarmonyOS Design不斷更新的設計資源庫,提供統一的設計語言與介面風格。
DevEco Studio一站式應用與元服務開發平台(類似 Apple 的 Xcode、Google 的 Android Studio)。
ArkTS鴻蒙生態的應用開發語言(基於 TypeScript 擴展)。
ArkUI用於構建分布式應用介面的聲明式 UI 開發框架(對標 SwiftUI、Jetpack Compose)。
HarmonyOS SDK應用開發所需的程式介面與工具集。
ArkCompiler華為自研的統一編譯平台,提升執行效能與跨端相容性。
DevEco Testing為應用提供多維度屬性測試的自動化測試平台。
AppGallery Connect面向開發者的一站式應用上架、運營與服務平台(對標 Apple App Store Connect、Google Play Console)。

生態圈橫向比較

華為蘋果Google
雲與AI層華為雲iCloudGoogle cloud
大模型盤古大模型Apple IntelligenceGemini
AI框架MindSporeCore ML / MLXTensorFlow / JAX
系統與多媒體層多媒體方舟多媒體引擎AVFoundation / MetalFXAndroid Media Framework
圖型方舟圖形引擎Metal / SceneKitVulkan/OpenGL ES
安全隱私分散式安全Secure Enclave/Privacy FrameworkTitan M / Privacy Sandbox
開發層整合開發環境(IDE)DevEco StudioXcodeAndroid Studio
設計系統HarmonyOS Design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HIG)/Liquid GlassMaterial Design
程式框架ArkUI / ArkUI-XSwiftUI / UIKitJetpack Compose / Android UI Framework
編譯器方舟編譯器(Ark Compiler)LLVM / Swift CompilerAndroid Runtime Compiler / ART / AOT
執行階段方舟運行時(Ark Runtime)Swift Runtime / Objective-C RuntimeAndroid Runtime (ART)
程式語言ArkTS/倉頡Swift / Objective-CKotlin / Java
資料庫ArkDataCore Data / SQLiteRoom / Firebase Firestore
檔案系統EROFS/HIMDFSAPFSEXT4 / F2FS
作業系統核心鴻蒙內核XNULinux
應用層作業系統Harmony OS• iPhone/iPad: iOS / iPadOS
• Mac: macOS
• Apple Watch: watchOS
• Apple TV: tvOS
Android
ChromeOS
終端設備手機、平板、電視、筆電、穿戴、車載iPhone / iPad / Mac / Apple Watch / Apple TVPixel 手機 / Chromebook / Nest / Wear OS / Android Auto
語音助理小藝SiriGoogle 助理

軟硬體生態圈比較

與其他科技公司想比,雖然華為在單一項目上或許都非市場上唯一的產品或服務提供者,但華為是當前三者中唯一在「雲 → AI → 系統 → 開發 → 應用層」都實現較強自主研發決心和完整佈局的企業。華為的生態體系高度統一,從鴻蒙雲(Huawei Cloud)到鴻蒙作業系統(HarmonyOS),再到自主開發的 AI 框架、開發工具與終端設備,形成一條垂直整合的技術鏈。這種「從底層到應用層全面打通」的策略,使華為能以單一系統支撐多設備運行,並快速推動全場景智慧與 AI Agent 的落地。

相較之下,蘋果雖擁有強大的軟硬體整合能力,但其應用層仍採取多系統並行的策略 —— 不同裝置分別搭載 macOS、iOS、iPadOS、watchOS、tvOS、visionOS。這樣的架構在一致性上略顯分散,雖可針對單一裝置優化,但也可能使得開發者在打造產品連動時,初期進入門檻會相對比華為的單一系統來得高。隨著市場轉向 AI 智能體(AI Agent)發展,蘋果在 AI 落地速度與生態整合上顯得較為保守,這種「多系統分化 + AI 發展緩慢」的架構可能成為其主要挑戰。

Google 則在雲端與 AI 層擁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如 Google Cloud、Gemini、TensorFlow、Android Framework),但其終端設備(除智慧家電外)市場滲透率有限。雖然 Google 生態覆蓋面廣,但整體偏向「開放共享」與「通用型開發者導向」,缺乏像華為或蘋果那樣的統一系統與技術閉環,因此其優勢在於 AI 能力與生態開放性,導致在使用體驗與整合深度上仍有差距。

AI 技術

在 AI 技術層面,華為已率先落地具代表性的智能體——小藝。目前基於鴻蒙系統的小藝,能透過 AI 協助使用者完成多項任務,包括幫寫、幫記、幫消除、幫暢聊、幫翻譯、幫安排、幫操作與主動提供小藝建議等功能,涵蓋從內容創作、行程規劃到設備控制的多元場景。未來,小藝將進一步升級為集「小藝任務空間」、「情緒感知」與「小藝大腦」於一體的新一代 AI 智能體——能從一句話理解使用者需求、具備情緒識別與回應能力,並透過鴻蒙系統實現多設備智慧協同,讓 AI 不只是語音助理,而是成為連結人與設備的核心智慧中樞。

整體而言,華為的鴻蒙生態正以「單一系統、多端部署、AI 智能協同」的戰略,打造由 AI Agent 驅動的全場景智慧網絡。在全球 AI 作業系統競爭格局中,華為以「由下而上、自主可控」的生態構建路徑,展現出獨特且強大的整合優勢,有機會在 AI Agent 時代成為最具顛覆性的挑戰者。

市場競爭

開發者社群示意圖。

優勢:跨裝置生態圈,有利開發者社群成形

華為在推動 AI Agent 生態時採取 Bottom-up(由下而上) 的模式,從底層技術、系統架構到開發者社群逐步建立完整的鴻蒙生態。

在中國國內市場,華為具備明顯優勢:

  1. 鴻蒙系統與自家終端設備(手機、平板、耳機、手錶等)高度整合。
  2. 建立完善的開發者社群與激勵計畫,推動應用生態擴張。
  3. 軟硬體協同能力強,能以單一系統覆蓋多終端,支撐全場景智慧體驗。

軟體開發實力強大,能從作業系統、AI 框架到應用層自研完成,形成技術層面完整生態系。

劣勢:生態圈和產品忠誠在未來將掛鉤

儘管在中國國內生態推進速度快,但仍存在一些挑戰:

  1. 鴻蒙系統的應用數量與生態完整度仍不足,部分主流應用尚未完全支援。
  2. 系統更新速度與穩定性仍有待加強。
  3. 使用者反映部分原本在 Android 上運行的功能,在鴻蒙上仍存在限制。
  4. 要讓消費者從手機延伸到其他裝置(如耳機、手錶、汽車等)全面接受鴻蒙生態,華為仍需進一步提升使用體驗與品牌忠誠度。這也意味著華為仍需要在產品滲透率及使用體驗上持續保持業界領先,才有機會進一步擴張鴻蒙生態圈。

結論

華為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從模仿到創新」的典型代表。早期的鴻蒙系統可被形容為「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的產物——從最初兼容 Android 生態,到後來仿效蘋果的封閉式生態系統,華為一步步在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不斷內化、調整並融入自身的技術思維。

這個過程就像學習的進化:先模仿、再理解,最終形成自己的創造力。從追趕者到自主研發者,華為正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在前幾個世代的科技競賽中,華為或許並非領先者,但在 AI Agent 時代,它已具備與全球主要競爭者並駕齊驅的實力,甚至有潛力在下一階段的科技浪潮中成為領跑者。

「天工計畫」並非華為邁向 AI Agent 時代的起點,而是鴻蒙生態進入 AI 大規模應用階段的關鍵擴張。未來,隨著 AI Agent、小藝任務空間與多設備協同的持續完善,華為將成為全球 AI Agent 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並極有可能實現它長年倡導的願景——「萬物互聯」。

Blog Post Ad

其他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