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是什麼?
稀土又稱稀土金屬,總共有 17 種元素,包含 15 種鑭系元素:鑭(La)、鈰(Ce)、鐠(Pr)、釹(Nd)、鉕(Pm)、釤(Sm)、銪(Eu)、釓(Gd)、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鎦(Lu),以及鈧(Sc)與釔(Y)。
它們通常是質地柔軟、具延展性的銀白色金屬。除了少數元素具備鐵磁性外 —— 例如釓(Gd)在 20 °C 以下呈現鐵磁性,鏑(Dy)在低於約 85 K 時與鈥(Ho)在低於約 20 K 時也會出現鐵磁性 —— 大多數稀土金屬在一般條件下皆呈現順磁性。
稀土金屬的化學活性僅次於鹼金屬和鹼土金屬,屬於活潑金屬。
鐵磁性:材料在外部磁場移除後仍能保有磁性,具有持久的自發磁矩 eg. 永久磁鐵 順磁性:材料在外部磁場中被吸引,移除磁場後磁性會消失 兩者主要差別在於磁場的磁久性
稀土依照原子量輕重(原子序的大小),又可分為輕稀土與重稀土兩類,也有分三類分為輕、中、重稀土。
| 輕稀土 (LREE) | 重稀土(HREE) | |
|---|---|---|
| 特性 | 輕稀土在地殼中含量較高,儲量較多,開採難度比較小,環保問題少。 | 重稀土在地殼中含量相對較低、儲量較少,開採難度較大,環保問題較為突出,且重稀土主要應用於高科技產品。 |
| 元素 | 鑭(La)、鈰(Ce)、鐠(Pr)、釹(Nd)、鉕(Pm)、釤(Sm)、銪(Eu)、釓(Gd) | 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鎦(Lu)、鈧(Sc)、釔(Y) |
| 用塗 | 螢光材料與化學觸媒、磁鐵材料、 玻璃製程 | 高效能磁體、雷射與光學儀器、軍用導航系統、雷射技術、核能工業、超導材料和精密儀器 |
稀土元素其實並不稀有(除了具放射性的鉕以外),它們在地殼中的總量相對豐富,但分布極為分散,很少能高濃度聚集到具有商業開採價值的程度。其中含量最高的鈰(Ce)地殼豐度約為 0.0068%,排名第 25 位,與銅相當。然而,稀土元素常彼此共生,並伴隨放射性錒系元素,使得分離與提純過程極為複雜,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換言之,稀土之所以「稀」,並非因為稀少,而是開採難、提煉難、成本高。
稀土產業基礎介紹
產業估值
依據 Grand View Research (2024) 的資料,全球稀土產業在 2024 年的市場規模約為 39.5 億美元,預估 2025–2030 年的複合年增率(CAGR)為 8.6%,推算 2025 年產值約為 42.9 億美元。經估算,以開採冶煉為主的稀土中上游經濟規模,僅佔全球經濟活動約 0.002%。稀土產業以規模來說,雖佔全球全球經濟總量不大,但由於其下游的重要應用,屬於戰略型關鍵產業。
備註說明 Grand View 的產業數據僅涵蓋中上游範圍,包括礦石開採(mining)、分離、提煉與冶煉(processing/refining)及稀土氧化物與金屬產品(REO、REM),不含下游產品如磁體、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與國防設備等終端製造與銷售價值,因此整體「稀土價值鏈」的實際經濟影響遠高於上述數據。
供給面
為滿足快速上升的需求,初級稀土供應需求預計將從 2021 年的 57,000 噸上升至 2040 年的 107,000 噸。儘管回收與再利用供應逐步增加(由 22,000 噸提升至 43,000 噸),仍無法完全彌補需求缺口。
IEA 的兩種情境顯示:在 STEPS(既有政策情境) 下,供應量到 2040 年約為 100,000 噸;若依 APS(加速轉型情境),需求則可能超過 125,000 噸。
各國生產量與蘊藏量

| 國家 | 儲藏量佔比 |
|---|---|
| 中國 | 48.41% |
| 巴西 | 23.11% |
| 印度 | 7.59% |
| 澳洲 | 6.27% |
| 俄羅斯 | 4.18% |
| 越南 | 3.85% |
| 美國 | 2.09% |
| 格陵蘭 | 1.65% |
| 坦尚尼亞 | 0.98% |
| 南非 | 0.95% |
| 加拿大 | 0.91% |
| 泰國 | <0.01% |
| 其他 | 0.28% |
| 國家 | 2024 生產量佔比 |
|---|---|
| 中國 | 68.54% |
| 美國 | 11.42% |
| 緬甸 | 7.87% |
| 澳洲 | 3.30% |
| 奈及利亞 | 3.30% |
| 泰國 | 3.30% |
| 越南 | 3.30% |
| 印度 | 0.74% |
| 俄羅斯 | 0.63% |
| 馬達加斯加 | 0.51% |
| 其他 | 0.28% |
| 馬來西亞 | 0.03% |
| 巴西 | 0.01% |
中國在稀土生產量高達 68.5%,但儲藏量僅約 48.41%,仍穩居全球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地區(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合計生產量已達 14.5%,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稀土產區,也可能是未來新的稀土供應重心。
需求面
根據 IEA 的《Critical Minerals Market Review》,全球稀土總需求預計將在 2021 至 2040 年間幾乎倍增,從約 78,000 噸 增加至 150,000 噸。其中,潔淨科技(Cleantech)需求──主要來自電動車與風力發電──將從 11,000 噸 成長至 47,000 噸,增幅超過四倍,成為推動稀土需求的核心動力。
相較之下,其他工業用途(如電子、國防、機械)雖仍占主要比重,但增速相對平緩,從 67,000 噸 增至 103,000 噸。整體趨勢顯示,稀土磁材在全球能源轉型與電氣化進程中扮演日益關鍵的角色。
小結:稀土需求強勁但供應脆弱
隨著全球電動車、再生能源與高科技電子產品對高性能磁材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稀土作為「工業維生素」的戰略地位已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這種需求強勁與供應高度集中的結構性矛盾,使得全球稀土產業呈現出極致的脆弱性。
稀土產業鏈
稀土產業鏈可分為「上游資源開採與初步處理」、「中游精煉與材料製造」、「下游應用製造」三個主要階段,並以「循環再利用」補足資源回收環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結構。
下方表格呈現稀土產業鏈各階段的主要工序與功能:

| 階段 | 工序 | 說明 |
|---|---|---|
| 上游 | 開採(Mining) | 從稀土礦床中開採含稀土的原礦石 |
| 選礦(Beneficiation) | 將礦石粉碎與分離,製成含稀土濃度較高的精礦,為後續提煉做準備。 | |
| 濕法治金(Hydrometallurgy) | 使用化學溶劑萃取稀土元素,製成可進一步處理的稀土溶液。 | |
| 混合稀土濃縮物(Mixed REE Concentrate) | 將各種稀土元素濃縮成混合物,作為中游分離的原料。 | |
| 中游 | 分離(Separation) | 透過溶劑萃取、離子交換等技術將不同稀土元素彼此分離。 |
| 稀土氧化物 REE Oxides (Nd, Pr, Sm, Dy & Tb) | 分離後得到單一稀土氧化物(如 Nd₂O₃、Pr₆O₁₁),為製備金屬和磁體的基礎原料。 | |
| 還原(Reduction) | 將稀土氧化物還原成金屬形態,通常透過氟化物電解或金屬熱還原法進行。 | |
| 稀土金屬(Re-metal(Nd,Pr,Sm,Dy&Tb) | 生產出具有高純度的稀土金屬(如 Nd、Pr、Sm、Dy、Tb),可直接用於合金製造或磁體生產。 | |
| 合金與粉末製造(Alloy & Powder Manufacture) | 將稀土金屬與其他金屬融合,製成適用於永磁體或其他功能性材料的合金或粉末。 | |
| 下游 | 永磁體製造(Magnet Manufacture) | 製造釹鐵硼(NdFeB)等高性能永磁體,是電動車馬達、風機等核心元件。 |
| 模組製造(Assembly Manufacture) | 將永磁體與線圈、軸承等零件組裝為馬達、感測器、揚聲器等模組化產品。 | |
| 終端產品製造(End-use manufacture) | 再進一步整合模組,製造成電動車、風力發電機、消費電子等最終應用產品。 | |
| 下游延伸 | 循環再利用( End-of-Life Recycling) | 回收報廢設備中的稀土磁體和零件,經過再提煉後重新投入生產流程,減少對原礦的依賴並提升資源利用率。 |
價值鏈焦點:稀土中游具核心利潤

在稀土產業中,中游環節的價值最高。而其中關鍵的分離與合金化部分,至少有九成以上的產能掌握在中國手中。從價值鏈來看,稀土從精礦到金屬的價格呈現明顯的遞增趨勢:以釹(Nd)為例,精礦價格約 6,000 美元/噸,而氧化釹已達 70,000 美元以上、金屬釹約 88,000 美元,價值放大超過 14 倍。相關價格可以參考下面表格:
| 階段 | 代表產品 | 平均價格 (10/17) 單位:USD/mt | 價格放大倍率 |
|---|---|---|---|
| 精礦 | Monazite Concentrate | 6,012.52 | |
| 氧化物 (Nd、Pr) | Neodymium Oxide Price | 70352.65 | 約 ×11.7 |
| 金屬(Nd) | Neodymium Price | 88,018.29 | 約 x14.6 |
| 永磁體 (NdFeB) | N52 SH | 42,520 | 約 x7.1 |
| 再生材料 | Praseodymium-Neodymium from NdFeB Scrap | 66,320 | 約 ×11 |
相比之下,永磁體(NdFeB)雖為稀土的主要應用,但因其屬於鐵、硼與稀土元素的合金,並非純稀土金屬,單價相對較低(約 42,500 美元/噸)。此外,永磁體生產已形成成熟的供應鏈,應用範圍包括電動車、家電與風力渦輪等終端產品,市場競爭激烈,並非壟斷產業。
整體而言,中國透過掌握價值鏈中附加價值最高的中游製程(分離與合金化),在全球稀土產業中獲得主要利潤;同時,其龐大的永磁體產量與應用市場,進一步鞏固了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稀土戰略價值
戰略意義下的策略管制
中國在稀土資源的儲量與產量方面均居全球首位,對全球供應鏈擁有極高的話語權。更關鍵的是,中游環節的核心產能大多集中於中國,使其在稀土價值鏈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
憑藉這樣的產業優勢,中國多次將稀土作為外交與貿易談判的戰略籌碼。例如,中國曾在 2010 年短暫中止對日本的稀土出口;而近期,更在 2025 年 4 月與 10 月兩度實施稀土出口管制。以下我們以近期 10 月最新的管制措施做更詳盡的說明。
管制內容
- 中國商務部於 10 月 9 日宣布史上最嚴格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預計自 12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
- 管制範圍擴大:在 4 月已限制的 7 種稀土(釤、釓、鋱、鏑、鎦、鈧、釔)基礎上,新增 5 種金屬(鈥、鉺、銩、銪、鐿),總計 12 種被納入出口審批。(11/18生效)
- 用途限制升級:涉及 14 奈米及以下邏輯晶片、256 層以上儲存晶片、相關製造與測試設備,以及具軍事潛力的 AI 技術研發,均須逐案審批。
- 產品含量門檻嚴格:任何含有超過 0.1% 中國稀土的產品出口前皆需取得許可證。
- 設備與技術納入管制:包括提煉、分離及合金製造設備與專業技術,出口同樣受限制。
- 軍事用途全面禁止:北京明確表示,涉及軍事應用的稀土出口將不予放行。
戰略目的
10月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措施不僅針對稀土原料本身,還進一步將相關製造設備與終端應用技術納入限制範圍,顯示中國此舉已超越單純的產業管理考量,而帶有更明確的地緣經濟與談判策略意圖。
一方面,稀土是支撐先進製程晶片、人工智慧運算以及軍事技術等關鍵領域不可或缺的原料,中國藉此強化對全球供應鏈的掌控力;另一方面,此舉也被視為在 10 月底與美國關稅談判中的重要籌碼。
隨著「晶片製造能力」與「稀土供應主導權」成為美中科技競爭的兩大核心,供應鏈節奏的優勢將可能直接影響未來半導體產業格局與技術生態系的發展方向。
政策更新
在 10 月 30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會談後,雙方同意將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延後一年。此舉雖暫時緩解了西方對中國稀土供應的緊張情勢,但也可能促使長期依賴中國稀土的國家出現囤貨行為,推升短期價格。從長期來看,中國一年兩度的出口禁令已迫使西方更積極地重塑供應鏈,尋求替代來源、推進稀土回收技術,並加強與新興市場的戰略合作。稀土並非中國的武器,而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過程中最關鍵的籌碼。
重塑產業鏈:稀土回收技術
為應對稀土供應的高度集中風險,發展回收技術是重塑稀土供應鏈、提升供應韌性的關鍵一環。目前的稀土回收技術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氫氣脆化(Hydrogen Decrepitation)— 磁體對磁體循環
- 透過注入氫氣使燒結磁體裂解成粉末,不需使用強酸。
- 保留原有合金結構,節能超過 90%。
- 代表企業:HyProMag(英/美)、Noveon(美,前 Urban Mining Co.)、日立金屬(日本)。
濕法/火法冶金(Hydro-/Pyrometallurgy)— 化學提取
- 透過酸浸或高溫分解磁體成氧化物。
- Phoenix Tailings(美) 採用無酸溶劑與熔鹽電解零廢零排工藝,預計從 200 噸/年 擴至數千噸。
- Cyclic Materials(加) 對 EV 馬達與電子零件採用多階段浸出,回收率 > 90%。
- Solvay、Umicore(歐) 回收拋光粉、廢磁體與觸媒以提取 Ce、La、Nd、Dy 等。
先進分離(Advanced Separation)
- 採用離子交換、膜萃取或生物吸附劑分離混合廢料中的稀土。
- ReElement Tech(美) 使用離子層析技術;REEcycle 嘗試電化學分離;Oak Ridge 與 Ames 國家實驗室 則研究膜與溶劑萃取新法。
案例分析:Apple × MP Materials 的供應鏈整合
為了避免供應鏈集中化所帶來的風險,科技大廠也積極透過發展回收技術,試圖重塑在地化產業鏈供應並且提升供應鏈韌性。其中 Apple 與 MP Materials 的合作案就是很好的例子,顯示在全球貿易的不穩定下,在地化供應不僅可以解決關鍵礦物的供應風險問題,也有機會進一步提升稀土供應的 ESG 指標。
Apple 宣布與 MP Materials 簽署 5 億美元長期合約,確保美國製造的 NdFeB 磁鐵供應,並在加州 Mountain Pass 礦場建立回收產線。MP Materials 將於 2027 年左右 在德州新廠使用回收磁鐵原料。
小結:稀土回收有機會成為解方,但限制仍多
目前全球稀土回收量仍不到 1%,但主要挑戰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回收難度高,目前全球多國也已開始嘗試從工業副產物中回收稀土,以拓展次級資源來源。相比之下,若重新開採礦源與建設新廠,建立完整產業鏈的時程預估需耗時十年以上,因此短期內強化既有回收技術是更可行的方向。儘管近年投入資金規模持續擴大,稀土回收率仍受多重因素限制:一是回收成本普遍高於原礦開採;二是廢料來源成分複雜、化學性質差異大;三是中國依然掌握精煉與分離的關鍵環節。此外,新建分離與熔煉設施需要長期投資與時間建構,而廢料中常含塗層、混料等污染物,也進一步增加拆解與提煉的技術難度。
各國間戰略合作

當前的全球稀土產業競爭,主要聚焦於兩大陣營:其一是憑藉高供給量作為優勢的中國主導陣營,另一方便是以需求為主的西方(非中國)陣營。西方陣營的突圍以美國作為核心,可以簡單分爲國際間公部門的合作和政策,以及美國私部門的投資項目。
美國國際合作對象
| 合作對象 | 日期 | 主要內容 |
|---|---|---|
| 澳洲 | 2025/10/20 | 1.推動礦產開採、精煉與回收合作 2.六個月內共同投資 30 億美元(總值 530 億美元) 3.美國 EXIM 投入 22 億美元融資推動礦產安全。 4.澳洲投入 1 億美元於 Arafura 稀土項目(供應全球 5%) 5. Lynas Rare Earths 與 Noveon Magnetics 建立永磁體供應鏈 |
| 馬來西亞 | 2025/10/26 | 1. 不禁止或設限向美國出口關鍵礦產與稀土。 2. 與美國企業合作加速開發並延長營運許可。 3.不限制稀土永磁體銷售給美國企業。 4. 仍維持原礦出口禁令,確保國內加工與增值。 |
| 泰國 | 2025/10/26 | 1.與美國合作發展稀土與關鍵礦產加工產業,提升附加價值。 2.禁止原礦出口,確保資源留在國內精煉再製。 3.雙方享有優先投資與技術轉移權,推動本地產業升級。 |
| 日本 | 2025/10/27 | 1.美日承諾六個月內啟動資金支持,推動稀土採礦、分離與精煉合作。 2.投資稀土回收與再利用技術。 3.共同繪製稀土資源地圖,強化供應鏈安全。 |
| 韓國 | 2025/10/29 | 美國 ReElement 與韓國 POSCO 將在美建立稀土分離、精煉與磁體製造一體化基地,聚焦高價值移動磁體。 |
在已簽署的協議中,澳洲與日本屬於進階型合作均包含明確的投資金額與專案參與。澳洲是中國以外唯一具備稀土分離與中游製程能力的國家因此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關鍵戰略地位。
相較之下,川普政府推動的東南亞合作(如馬來西亞、泰國)屬於初階性協議,主要聚焦於監管制度、技術與管理經驗交流,並強化法規協作與外資公平待遇,避免中國透過削價競爭擾亂市場。整體而言,這些協議皆朝向建立高標準市場與價格機制、降低對中國依賴的共同目標邁進。
美國企業投資項目
| 項目名稱 | 產業定位 | 投資金額/規模 | 合作重點 | 說明 |
|---|---|---|---|---|
| MP Materials | 美國唯一具備大規模稀土開採與加工能力的企業,專注於 NdPr(釹、鐠)永磁體原料供應鏈 | 美國直接資助,數十億美元購買 4 億美元優先股。摩根大通與高盛提供 10 億美元貸款。 | 1.與美國國防部簽署協議,打造全美稀土供應鏈(從開採到磁體製造) 2.設定 NdPr 地板價 $110/kg,並簽 10 年保證採購合約 3.國防部入股 15%,取代中國盛和成為最大股東 4.建設「10X Facility」磁體廠(2028 投產、年產能 1 萬噸) | 以前只有礦產加分離,現在是從開採到下游的永磁體製造,和回收都想掌握 |
| Vulcan Element | 稀土磁鐵製造商 | 總投資規模:14 億美元。美國政府貸款 6.2 億美元,聯邦補助 5,000 萬美元,私人投資 5.5 億美元ReElement 擴產另獲政府貸款 8,000 萬美元。 | 1.與美國政府、ReElement Technologies 合作打造 100% 國產稀土磁鐵供應鏈 2.新建年產 1 萬噸磁鐵工廠,擴大回收與電子廢料再利用能力 3.美國政府入股 Vulcan Elements,確保稀土供應鏈安全 | 著重稀土磁鐵製造 |
| Ucore Rare Metals | 中游精煉/分離 | 美國國防部提供 2,240 萬美元補助,推動 RapidSX 商轉。路易斯安那州提供 1,500 萬美元激勵措施。 | 1.在 Louisiana 建設 Strategic Metals Complex (SMC),成為美國稀土分離與精煉核心。 2.採用 RapidSX™ 技術,效率較傳統快 10 倍,可處理輕稀土與部分重稀土(Dy/Tb) 3.預計 2026 年投產 2,000 噸/年,2028 年擴至 7,500–12,000 噸/年。 | 主要是分離輕重稀土,跟精煉基地獲美國國防部資助,屬國安級計畫,強化美國稀土自主加工能力。 |
| Ramaco Resources | 煤中稀土 | 懷俄明州政府 610 萬美元的配套基金資助。 | 1.建設美國首座從煤中提煉稀土與關鍵礦物試驗加工設施。 2.可滿足全美約 3–5% 永磁體與 30% 國防需求。 3.產能由 1,240 噸 擴至 3,400 噸。 4.煤炭年產量由 200 萬噸 提升至 500 萬噸。 5.計畫於 2025 年下半年動工 | 美國時隔70年來首度開採新礦產,重稀土含量豐富。 |
美國立法政策
另外,美國也在立法層面上積極推動稀土資源相關的政策。早在 2020 年,稀土就被美國政府列為關鍵礦物,並在後續的政策間逐步提升爲國際戰略安全問題。
| 法案/行動名稱 | 內容 |
|---|---|
| Energy Act of 2020 能源法案 (2020) | 將稀土列為關鍵礦物,要求能源部研發從煤與副產物中回收稀土技術、評估環境風險,並推動替代品與供應鏈安全。 |
| REEShore Act of 2022 (H.R. 8272) 稀土岸上法案 (2022) | 擴充美國稀土與關鍵礦物戰略儲備;要求國防承包商揭露磁鐵來源;禁止向中國軍工企業採購含稀土產品;撥款支持國內開採、精煉與生產。 |
| Critical Minerals Security Act of 2025 (S. 789) 關鍵礦物安全法案 (2025) | 定期報告全球關鍵礦物與稀土供應情況,建立美國投資人自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國撤資的通報與協助機制,並與盟國合作開發與共享採礦及回收技術,以降低對中國依賴、強化供應鏈安全。 |
| Rare Earth Magnet Security Act (2025, H.R. 1496) 稀土磁鐵安全法案 (2025) | 提供每公斤 20–30 美元的稀土磁體國產生產稅收抵免,禁止使用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國原料,並鼓勵美國建立自主稀土磁體供應鏈,2038 年起逐步取消補貼。 |
| FY2025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NDAA) Critical Minerals Provisions 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關鍵礦物條款 | 擴大國防部對稀土儲備的投資,包括供應鏈審計,每年更新稀土國安條款,是IRA的軍事補充。 |
小結:美國對稀土重視度逐年提升,國際間凝聚「非中」聯盟勢力
就美國方面而言,可以觀察到自川普第一任期開始重視稀土以來,近五年間其戰略重要性持續上升。從美國的國內投資與對外合作布局可見,政府正積極建立一條結合本土開採與非中(non-China)供應來源的完整稀土產業鏈。
目前美國僅有加州的 Mountain Pass 礦場仍在營運,主要生產輕稀土;若 Brook Mine 成功投產,將成為美國少數具備重稀土生產能力的礦區。根據美國地質局(USGS) 的估計,美國、澳洲與東南亞合計約占全球稀土儲量的 12.2%,雖遠低於中國的 48.4%,但若能整合開採與精煉能量,仍具備成為「中國以外稀土供應鏈核心」的潛力。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與歐盟之間在格陵蘭稀土礦開採上的競合,也反映了西方國家對稀土自主化的戰略角力。
未來挑戰&小結
稀土產業面臨多重挑戰。首先,開採活動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每開採一公噸稀土金屬,約會產生2,000 公噸有毒廢料,導致土壤裸露與水源污染,周邊居民也深受其害。其次,開採與加工速度遠低於需求成長,全球去中化(de-risking)進程雖積極推進,但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中國的供應能力。若中國臨時改變出口政策,將可能引發供應鏈斷裂與價格劇烈波動。
整體而言,稀土不僅是一種礦物,更是地緣政治、科技實力與產業話語權的象徵。美國與歐盟推動相關政策的核心目的,不僅在於防止被中國「卡脖子」,更希望重建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權。當前的趨勢正從區域集中轉向全球多元供應,以分散風險並提升各國自給能力。儘管如此,短期內全球仍難以完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只能逐步降低風險、強化供應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