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資料庫
  • 部落格
  •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產品資訊

矽光子產業介紹 & CPO是什麼?

fiisual

2025/9/9

隨著全球算力需求急速升溫,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技術應運而生。矽光子透過在矽或矽基底材料上製造光子器件高效地傳輸光訊號,大幅提升資料傳輸速度與降低損耗,其中共同封裝光學 (CPO) 為其中最常見的延伸應用。本篇文章詳細介紹了CPO 的優勢以及關鍵結構 (矽光引擎、外置雷射、光纖陣列、保偏光纖、MPO 連接器等),另外也較紹了幾家相關廠商及CPO未來主要預期的應用。

隨著 AI 快速發展,全球算力需求急速升溫。自 2012 年以來,用於 AI 模型訓練的算力需求幾乎每四個月就翻倍,遠遠超過摩爾定律所能支撐的速度。這意味著,單靠傳統積體電路,已難以滿足 AI 時代對算力的爆炸性需求。

在此背景下,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技術應運而生。矽光子利用 CMOS 半導體製程,在矽或矽基襯底材料(如 SiGe/Si、SOI)上製造光子器件,包含發光器件、調製器、探測器、光波導等。透過這些元件,矽光子能高效地激發、處理與傳輸光訊號,大幅提升資料傳輸速度並降低損耗,應用於光通信、光互連及光計算等領域。

然而,矽光子技術仍受到材料特性的限制:矽本身難以高密度整合光源,波導與調製器也存在損耗與速率的瓶頸。為了突破這些問題,業界正積極推進矽基光電異質集成技術。這種做法一方面保留矽在 CMOS 製造上的大規模量產優勢,另一方面結合其他材料的光電特性,藉此打造更高性能的器件,並推動矽光子真正邁向單片集成系統。

共封裝光學CPO 介紹

目前資料中心的主流方案仍是傳統可插拔光模組(Pluggable Module)。這類模組由 TOSA、ROSA、光源、光電探測器與連接器組成,具備可熱插拔的便利性,長期以來是光通訊的標準配置。然而,傳統可插拔光模組在傳輸的過程必須透過多段銅線進行訊號傳輸(ASIC → 基板 → PCB → 模組內部),在高速場景下損耗嚴重:當速率上升至 200G 時,每公尺的損失超過 20dB,進一步提升至 3.2Tbps 時,更會因訊號衰減與散熱過熱問題而無法有效運作。

為解決這些瓶頸,共同封裝光學(CPO, Co-Packaged Optics)應運而生。CPO 將電子積體電路(EIC)與光子積體電路(PIC)直接整合至交換器 ASIC 封裝內,讓光模組更靠近核心晶片(如 ASIC),將電訊號傳輸距離從數公分縮短至毫米級。這種設計大幅降低訊號衰減與串擾,並在頻寬、功耗與空間效率上展現突破。

相較於傳統模組,CPO 的優勢主要有:

  • 更高性能:支援高速與高容量傳輸。
  • 能效改善:根據 Cisco 統計,CPO 取消高功耗的 DSP,並透過低功耗 SerDes,系統功耗可降低 25%–30%,其中 ASIC 連接所需功耗最多可減半。
  • 小型化與散熱優化:尺寸更小,提供更佳的通風效率,降低系統溫度與風扇功率。
  • 成本優勢:在高密度部署下具備更高經濟性。

不過,CPO 也存在挑戰:一旦損壞不易更換,且業界尚未統一規格,根據產業預期,CPO 將於 2027 年逐步成為市場主流。

CPO 關鍵結構

CPO 架構剖面圖。

1. 矽光引擎(OE)

矽光引擎(OE) 是 CPO 交換機內部進行光電轉換的核心架構。它採用 3D 封裝,將激光器、探測器、調製器等光學元件直接堆疊整合到與 ASIC 相同的封裝中。這種方式相較 2D/2.5D 更緊湊,能最大限度降低信號損耗與功耗。

2. 外置雷射(ELS)

CPO 系統中,內置雷射壽命易受時間與溫度影響,且損壞後無法修復,需更換整組光引擎,導致維修成本增。因此,許多廠商改用外置雷射方案外置方案如 External Laser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ELSFP),將雷射置於模組內,透過其雷射作為光源照射 CPO 中的矽光元件並進行調變,雷射失效時可直接更換模組,降低 CPO維修成本,此外,其連接介面由 OIF 制定,可透過標準化降低成本並促進市場擴展。

3. 光纖陣列(FAU)

在 CPO 系統中,PIC 與 FAU 的精確光學對準是最關鍵的環節之一。隨著通道數量增加與晶片面積擴大,對準的難度也大幅提升。FAU 通常以 V 形槽基片固定多芯光纖,將裸露光纖置入 V 槽中,由加壓器壓緊並以膠水黏合,最後經研磨與拋光達到高精度。以 ELSFP 方案為例,當光訊號從 PIC 輸出至光纖時,必須先經過 FAU 進行對準與耦合,才能確保光訊號高效穩定地傳輸。

4. 保偏光纖(PMF)

常規光纖在生產中容易因受力或彎曲導致雙折射,進而改變光的偏振態。保偏光纖則透過特殊纖芯設計,強化雙折射效果,以抵消外部應力對偏振態的干擾。在 ELS 功率較高(超過 100 W)的應用下,CPO 交換器部分光纖需使用保偏光纖,確保光訊號能沿單一偏振方向穩定傳輸。不過,為兼顧成本,CPO 僅在光輸入階段採用保偏光纖,而輸出則維持使用價格較低的常規光纖。

5. MPO 連接器

CPO 交換機內部需要大量光纖部署。與單芯光纖連接器不同,MPO 屬於高密度多芯連接器,可支援 8 芯至 144 芯以上的光纖,大幅減少布線空間與複雜度,因此被廣泛應用於數據中心內部互聯。CPO 雖然縮短了光引擎與交換 ASIC 之間的距離,但同時增加了光引擎至機箱前面板的布線需求。因此,CPO 內部光纖連接器多採用高芯數 MPO,以降低前面板端口數量。進一步來看,CPO 交換機內部甚至可能導入保偏 MPO。然而,保偏 MPO 必須確保 MT 插芯上的所有光通道同時耦合對準,技術難度顯著提升,也使得 ASP 隨之上升。

6. Shuffle box

交換機內部的光訊號通常先由 MPO 介面輸入,再經由分纖盒拆分為四路,分別連接至四個不同的交換機晶片。此舉能將信號來源切割至最小單元,便於後續處理。最終,數據在 CX8 網卡端完成匯聚。而在這一流程中,Shuffle box 扮演關鍵角色,負責信號的分配與處理,確保資料能高效且精準地傳輸。

實務上來說,以 NVIDIA Quantum-X Photonics InfiniBand 為例,交換機芯片發出的電信號,首先經由調製器轉換為光信號,再輸入 OE 模組。隨後,信號透過 FAU 對齊並導入 MPO 接口。之後,光信號有兩種路徑:一部分經普通光纖傳輸至交換機面板端的 MPO 端口,另一部分則透過保偏光纖傳輸至面板端的 ELS 外置雷射光源接口。

CPO 相關廠商

CPO相關廠商logo圖。

Broadcom

Broadcom 自 2022 年推出首款 CPO 交換機,搭載 Tomahawk 4(25.6Tbps),透過光電整合顯著降低功耗。2024 年,公司推出 Bailly 交換機,搭載 Tomahawk 5(51.2Tbps),功耗降至 5.5W/800G,並支援多速率與大規模端口配置,同時,引入 TWMZM 調製器與 FOWLP 封裝,進一步提升互連效能。2025 年,Broadcom 發表 Tomahawk 6(102.4Tbps),支援 100G/200G SerDes 與 CPO 架構,滿足 AI 網路部署對高效能、低功耗與系統整合的需求,進一步鞏固其在資料中心網路基礎設施的領先地位。

Marvell

Marvell 自 2022 年起積極布局 CPO 技術。在 OFC 2022 上,公司展示了面向 51.2T 交換機的 3.2T CPO 平台雛形,奠定基礎。2024 年,Marvell 在 OFC 發布業界首款 3D SiPho 光子引擎,支援 200Gbps 電/光接口,成為將 CPO 集成至 XPU 的關鍵模塊。2025 年 1 月,Marvell 宣布基於最新 HBM 架構,已能協助客戶將 CPO 無縫整合至下一代定制 XPU。這一突破使 XPU 連接從單機架內銅纜互聯,進化為跨機架數百個 XPU 的光連接,大幅提升 AI 伺服器的性能與可擴展性。

NVIDIA

在 2025 年 GTC 大會上,NVIDIA 發布 Quantum-X 與 Spectrum-X 矽光共封裝晶片,並同步推出三款交換機新品:Quantum 3450-LD、Spectrum SN6810 與 Spectrum SN6800。Quantum-X 系列基於 InfiniBand 架構,鎖定 HPC 與 AI 超算應用,預計於 2025 年底上市。Spectrum-X 系列則基於以太網技術,面向雲端與大型數據中心,預計於 2026 年推出。

台積電

台積電在 2025 年 1 月於 3nm 製程上成功調試 CPO 關鍵技術—微環調製器(MRM),實現與先進半導體封裝的整合,預計今年下半年將量產 1.6Tbps 光電器件,首批客戶可能包括 Broadcom 與 NVIDIA。同時,公司正開發緊湊型通用光子引擎(COUPE)技術,利用 SoIC-X 堆疊將積體電路直接整合至積體光路之上,以顯著降低連接阻抗,性能優於傳統封裝方式,展現台積電在光電異質整合上的持續突破與戰略布局。COUPE 發展計劃有三個階段:

  1. 第一代:集成至 OSFP 可插拔基板,速率達 1.6Tbps,超越現有銅纜以太網標準(最高 800Gbps)。
  2. 第二代:以 CPO 形式集成至 CoWoS 封裝,速率提升至 6.4Tbps,並進一步降低延遲。
  3. 第三代:進一步將 COUPE 集成至 CoWoS 中介層,速率可達 12.8Tbps,實現光學連接更靠近處理器,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確定時程。

CPO 應用

CPO 應用示意圖。

IT 電信

矽光子憑藉著高速、低功耗的優勢,有望在 IT 產業中發揮重要的角色。在 5G 網路 中,矽光子已能應用於基站與傳輸環節,透過更快的光電轉換與低能耗傳輸,確保高效能與高可靠性。展望 6G,矽光子 Tbps 級速率與微秒級延遲的潛力,將支撐超高清影音傳輸、AR/VR、自動駕駛等數據密集型服務,並推動分布式與自組網架構的落地。整體而言,矽光子正成為次世代通訊與邊緣運算的關鍵基礎,對 AI 與高頻寬應用具深遠影響。

數據中心

傳統數據中心長期面臨能耗高、散熱壓力大與傳輸速度受限的挑戰。矽光子技術可提供高速、低功耗的互連方案,特別適用於伺服器與機架之間的高速光學互連。這不僅能滿足不斷增長的頻寬需求,也可大幅提升數據中心的效能與能效表現,被視為推動新一代數據中心發展的關鍵技術。

感測器

矽光子技術正逐步擴展至車用與沉浸式應用領域。在汽車中,它可應用於 LiDAR 系統,實現更高精度的 3D 環境感測,並提升車內組件間的數據傳輸效率,有助於輔助駕駛系統升級,甚至支持車輛與基礎建設間的高速通信。Mobileye 已在 2021 年 CES 上展示新型矽光子激光雷達 SoC,該晶片採用片上調頻連續波(FMCW)技術,並計劃自 2025 年起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成為矽光子跨足車用與智慧感測的具體落地案例。

生技醫療

矽光子憑藉高密度集成與小型化特性,正快速切入醫療領域,不僅能用於生物感測器,提升光學診斷與成像的效率與準確度,也更適合植入式醫療器件的應用。透過整合波導、光調製器與光探測器等組件,矽光子可大幅強化醫學成像、斷層掃描與基因測序的性能,成為推動精準醫療與新一代醫療科技的重要技術。

如果你對半導體相關產業有興趣,你可能也會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台灣產業小學堂:矽光子產業

台灣產業小學堂:半導體

ASIC 晶片介紹 &台灣產業鏈

台灣產業小學堂:CoWoS 介紹

台灣產業小學堂:SoIC 封裝技術

Blog Post Ad

其他標籤


矽光子產業介紹 & CPO是什麼? | fiisual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