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資料庫
  • 部落格
  • 關於我們
  • 加入我們
  • 產品資訊

APPLE 產品更新:台廠供應鏈機會

fiisual

2025/9/23

Apple長期穩居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領導地位,其核心優勢不僅來自產品創新,更仰賴高效率且高度整合的全球供應鏈。 本篇文章分析Apple 的供應鏈,描述其策略已逐步從中國集中轉向全球分散化布局,以降低地緣政治與成本風險。在此過程中,台灣依舊於晶片代工、光學元件、PCB、封測與終端組裝等關鍵環節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長期支撐 Apple 的技術優勢與市場競爭力。 整體而言,Apple 的產品創新與台灣產業鏈實力相互加乘,確立了台灣作為其全球供應鏈核心夥伴的長期戰略地位。

Apple 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巨擘,在硬體創新與產品設計上長期引領消費電子產業。旗下產品涵蓋 iPhone、Mac、iPad 與 Apple Watch 等核心裝置,並透過自有操作系統與完整生態體系打造高度整合的使用體驗。產品線雖精簡,但定位鮮明,使品牌在各主要品類中皆保持領先地位,其中 iPhone 長年穩居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龍頭,iPad 與 AirPods 亦持續佔據首位。整體而言,Apple 在全球消費性電子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龐大且高度協同的供應鏈體系成為支撐其市場優勢與推動全球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也因此長期受到市場與產業的高度關注。

Apple 供應鏈政策 — 從美國製造轉向全球生產

Apple 產品示意圖。

Apple 由 Steve Jobs 與 Stephen Gary Wozniak 於 1976 年創立。Jobs 在早期擔任執行長時,曾堅持「美國製造」的理念,但隨著全球化與專業分工加速,此策略逐漸受限。1992 年,加州的 Macintosh 工廠因自動化不足與產線效率低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而被迫關閉;隔年 PowerBook 的庫存積壓更造成嚴重損失。至 1995 年,公司又因低估市場對新一代 Power Macs 的需求,下單過於保守,加上供應鏈缺乏彈性,導致產能不足,進一步凸顯當時營運與供應鏈管理的困境。

  • 1998 年,Tim Cook 出任營運部門總裁後,推動準時化生產(Just-In-Time, JIT),僅用七個月便將庫存周轉天數由 30 天大幅壓縮至 6 天,Mac 未售庫存金額也從 4 億美元降至 7,800 萬美元。
  • 2007 年升任 COO 後,他以成本效率為核心考量,果斷放棄自建工廠,將生產外包給全球各地的專業供應商,專注於打造「全球最佳供應鏈」。為提升銷量預測與庫存管理的精準度,Cook 投資導入 SAP 的先進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並將其與供應商、組裝廠及零售商的 IT 系統全面串接。自 1999 年以來,Apple 的庫存週期長期維持在約 5 天,充分展現其供應鏈管理的高度效率與成熟度。

Apple 供應鏈未來趨勢:全球分散化布局

過去中國憑藉低成本勞動力成功吸引全球電子業設廠,Apple 也在當地經過 20 年建構出全球最完整的垂直供應鏈集群。然而近年來,Apple 的供應鏈策略逐漸轉向,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 疫情突顯供應鏈過度集中所帶來的風險
  • 中美貿易摩擦與關稅戰大幅推升成本
  •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勞力成本持續攀升

由於風險及成本不斷提升,自 2017 年起,Apple 開始推行「中國 +1」策略,刻意將部分生產與供應鏈環節由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以有效分散風險:

  • 印度:目前已承擔全球超過 15% 的 iPhone 生產任務,未來比例將持續提升
  • 越南:AirPods 和 Apple Watch 的重要製造基地,已有 35 家蘋果供應商在此設廠
  • 墨西哥:接近美國市場,有望成為 Mac、iPad 組裝的新選項
  • 泰國、印尼、馬來西亞:主要承擔零組件組裝與中游製造,承接中國轉移出的中低端產能

川普關稅添供應鏈不確定性

川普關稅示意圖。

目前,印度被視為最具潛力取代中國的核心供應地區,Apple 已投入大量資源布局,並受惠於龐大的人口紅利。然而,印度在產線品質控管不足、勞動效率偏低以及政府政策多變等問題上,仍對供應鏈轉移構成挑戰。

相較之下,中國依舊憑藉高量產良率與完整製造體系保持優勢,尤其高階產品的生產線仍集中於中國,使得部分關鍵製程與高附加價值產品只能依賴中國供應鏈完成,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

另一方面,美國總統川普則持續強調 Apple 應回到美國本土製造。近期 Apple 宣布未來四年將在美國投資 6,000 億美元,用於部分產品的生產與製造,此舉亦為其全球供應鏈布局增添新的不確定性。

台灣在 Apple 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

台灣在 Apple 全球供應鏈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涵蓋先進晶片製造、核心零組件供應到系統組裝等多個關鍵環節。台灣廠商與 Apple 長期保持深度合作,即便 Apple 逐步推行「中國+1」策略,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與越南,台灣企業仍憑藉核心技術優勢與供應鏈主導力穩居關鍵位置。整體而言,台灣不僅是 Apple 的重要製造基地,更是支撐其技術創新與維繫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夥伴。

Apple 每年會公布涵蓋約 98% 採購金額的主要供應商名單(Apple Supplier List)。在 2025 年最新公布的名單中,共有數十家台灣上市櫃企業入列,範圍橫跨晶片代工、終端組裝、印刷電路板、光學元件、電池模組、觸控與顯示技術、連接器以及聲學元件等多個關鍵環節。

最新蘋果台廠供應鏈

類別公司名稱(股票代號)
光學鏡頭大立光(3008)、玉晶光(3406)
晶圓代工台積電(2330)
記憶體華邦電(2344)
被動元件國巨(2327)
電源供應器台達電(2308)、光寶科(2301)
PCB、FPC華通(2313)、燿華(2367)、南電(8046)、欣興(3037)、嘉聯益(6153)、台郡(6269)、臻鼎-KY(4958)、景碩(3189)、健鼎(3044)、台燿(6274)
組裝製造鴻海(2317)、英業達(2356)、仁寶(2324)、廣達(2382)、緯創(3231)、和碩(4938)
機殼製造可成(2474)
散熱模組雙鴻(3324)
石英元件晶技(3042)
耳機零組件正崴(2392)
包裝金箭印刷集團(未上市)
軸承樞紐新日興(3376)
封裝測試日月光投控(3711)
鍵盤模組茂林-KY(4935)、精元(2387)
聲學元件康控-KY(4943)
行動裝置零組件致伸(4915)
背光模組瑞儀(6176)
觸控面板模組GIS-KY(6456)、TPK-KY(3673)
電池模組新普(6121)、順達(3211)
IC 元件譜瑞-KY(4966)
高品質鋁擠材台灣穗高科技(未上市)
化工材料台灣盛禧奧(未上市)

一些核心廠商的logo圖。

核心供應商

  • 台積電(2330):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承擔 Apple 多項核心晶片的製造任務,其中最新自研的 A19 晶片採用 N3P 製程,自研 5G 晶片亦交由台積電代工完成,iPhone 相關訂單約占其營收 22%。
  • 鴻海(2317):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廠商,iPhone 高階機型代工市占率約達 75%,整體營收約有 45% 來自 iPhone 訂單。隨著新機發表,下半年出貨量預期將明顯增長,營運動能可望進一步提升。
  • 大立光(3008):為全球領先的光學鏡頭製造商,iPhone 17 系列四款機型的前鏡頭均升級至 1,800 萬畫素,為 2019 年 iPhone 11 以來的首次升級;同時,潛望式鏡頭亦由 1,200 萬畫素大幅升級至 4,800 萬畫素,帶動 ASP 及毛利率提高,iPhone 相關訂單約占大立光營收的 50%。

焦點供應商

  • 奇鋐(3017):為台灣主要的散熱解決方案供應商,iPhone 17 Pro 與 iPhone 17 Pro Max 新機型已升級採用薄型 VC 散熱設計,由奇鋐供應占比約 50%。隨著未來此規格有望下放至更多機型,出貨量預期將持續增加。目前 iPhone 相關訂單約占奇鋐營收的 3%。
  • 新日興(3376):為全球知名的軸承供應商,受惠於 Apple 預計於 2026 年推出折疊手機,成功打入折疊 iPhone 的鉸鍊與軸承供應鏈,未來將成為公司獲利成長的重要挹注來源。
  • GIS-KY(6456):為鴻海集團旗下觸控面板大廠,Apple 為其最大客戶。Apple 預計於 2026 年推出折疊手機,因機身設計輕薄,市場普遍預期將重新採用指紋辨識功能。GIS-KY 有望獨家承接折疊 iPhone 與 iPad 的 UTG(Ultra-Thin Glass)後段加工訂單,成為未來成長的重要動能。

想知道 Apple 最新秋季法表會的最新產品細節嗎?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 Apple 秋季產品發佈會:iPhone17重點升級, Apple Watch 及 AirPods Pro 3

小結

Apple 長期穩居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領導地位,其核心優勢不僅來自產品創新,更仰賴高效率且高度整合的全球供應鏈。

隨著產業環境變化,Apple 已逐步從中國集中轉向全球分散化布局,以降低地緣政治與成本風險。在此過程中,台灣依舊於晶片代工、光學元件、PCB、封測與終端組裝等關鍵環節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長期支撐 Apple 的技術優勢與市場競爭力。

展望未來,隨著 Apple 持續推出新技術與新產品,台灣廠商仍將佔有重要地位。整體而言,Apple 的產品創新與台灣產業鏈實力相互加乘,確立了台灣作為其全球供應鏈核心夥伴的長期戰略地位。

Blog Post Ad

其他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