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
- 3Q25 營收 280.95 億美元,年增 11.6%,優於預期,EPS 0.50 美元,低於預期。
- 計畫於 1Q26 展示接近量產的 Optimus V3 原型,並在 2026 年底前建立年產 100 萬台的產能。
- Robotaxi 預計數月內於奧斯汀部分地區實現無安全員運行,並於 2025 年底前將 Robotaxi 擴展至 8–10 個城市,同時,cybercab 將於 2Q26 量產。
- FSD V14 已在美國上線,目前訂閱率約 12%,預計 26Q2 向 HW3 車型推送輕量版 V14。
- AI5 晶片性能預計較 AI4 提升約 40 倍,初期將由三星與台積電於美國同步生產。
3Q25 財務概況
| 單位:百萬美元 | 3Q25 | YoY | QoQ |
|---|---|---|---|
| 營收 | 28,095 | 11.6% | 24.9% |
| 毛利 | 5,054 | 1.1% | 30.3% |
| 營業利益 | 1,624 | -40.2% | 75.9% |
| 普通股股東可分配淨利 | 1,373 | -36.8% | 17.2% |
| 自由現金流量 | 3,990 | 45.5% | 2632.9% |
| EPS (non-GAAP) | 0.50 |
|---|---|
| 毛利率 | 18.0% |
| 營業利益率 | 5.8% |
| 淨利率 | 4.9% |
| 營收板塊 | |
|---|---|
| 汽車 | 75.5% |
| 能源 | 12.1% |
| 其他 | 12.4% |
| 汽車交付量 | 497,009 |
|---|---|
| YoY | +7.4% |
| QoQ | +29.4% |
| 儲能系統新增裝機量 | 12.5 GWh |
|---|---|
| YoY | +81.2% |
| QoQ | +30.2% |
財測&展望
| 面向 | 主要內容 |
|---|---|
| 銷量 | 全球貿易、關稅與財政政策變化增加供應鏈與需求不確定性。公司將持續進行審慎投資,為汽車與能源業務未來成長做準備。實際成果將取決於總體經濟、自駕技術進展與工廠產能爬升速度。 |
| 現金流 | 擁有充足現金以支應產品開發、擴產與其他開支。將在不確定環境下維持強健資產負債表。 |
| 獲利 | 將持續堆動創新以降低製造與營運成本。預期硬體相關利潤將隨 AI、軟體和車隊相關利潤的加速而增加。 |
| 產品 | 持續優化產品組合,聚焦成本、規模化與 AI 變現潛力,並將在優化現有產能後再擴建新工廠。Cybercab、Tesla Semi、Megapack 3 預計於 2026 年量產;Optimus 機器人生產線安裝中,準備量產。 |
關鍵訊息
營收狀況
- Tesla 3Q25 營收為 280.95 億美元,YoY+11.6%,優於市場預期,EPS 為 0.50 美元,低於預期,毛利率為 18.0%。營收成長主因為補貼延期造成的短期爆單、海外市場對新款 Model Y 需求強勁,儲能業務營收亮眼,YoY+43.7%,持續支撐整體毛利率改善。
財務狀況
- 本季營業利益率降至 5.8%,獲利能力明顯惡化,雖有受到營運費用上升所影響,但也反映在價格戰與成本上升壓力下,Tesla 的「以量換利」策略正面臨挑戰。
- 本季營運費用為 34.3 億元,YoY+50.4%,主因是重組與效率提升措施所引發的費用,特別與 AI 晶片設計團隊整併有關。
- 本季自由現金流為 39.9 億美元,YoY+45.5%,是市場預期的 3 倍以上,創下歷史新高,顯示即使營益率下滑,公司仍有強勁的現金流支持。
- 本季資本支出為 22.48 億美元,較上季略為下滑,但會議中指出今年的資本支出預計 為90 億美元,顯示 Q4 仍有近 30 億的支出,主要用於 FSD、Robotaxi 、Optimus 等計畫。
Q&A
電動車 & FSD
Q1:目前約 300 萬輛年產能是否就是你希望達到的量? 未來是否需要透過刺激需求或促銷來達標? 另外,這樣的策略是否代表你會在短期內犧牲毛利以換取規模?
目前年產能還不到 300 萬輛,預期 24 個月內達年產 300 萬輛,主要由 2Q26 量產的自駕專用車 Cybercab 帶動,該車型以最低成本設計,馬斯克預期需求強勁且不會犧牲利潤。
Q2:既然你們正在讓 HW 3 逐步被 HW 4 取代,為什麼不乾脆給舊車主一個誘因,讓他們直接換購新車呢?
公司並未放棄 HW3,過去一年已提供 FSD 權限轉移與購車優惠方案,未來在完全自駕問題解決後,將進一步回饋早期支持者。同時,公司計畫於 2Q26 推出支援 HW3 的 V14 Lite 版本。
Q3:FSD V14 和 V13 的駕駛體驗不同,是不是因為針對 Robotaxi 開發了不同的路線?公司現在追求的主要目標是介入率改善,還是舒適性和新功能?Robotaxi 軟體與量產車軟體有差異嗎?
安全仍是首要原則,初期版本著重安全,舒適性將於後續版本(如 V14.2)優化。Robotaxi 與量產車軟體幾乎一致。Tesla 計畫於年底導入推理功能,可自主決策如停車等行為。Musk 強調,Tesla AI 已在有限硬體上實現極高智慧密度,為 AI5 晶片的性能突破奠定基礎。
Robotaxi
Q4:請說明 Robotaxi 的最新營運狀況,目前還有哪些技術與監管障礙,阻礙無人監督 FSD 在消費者車輛上全面部署?
計劃年底前在全美 8 至 10 個城市部署 Robotaxi,視監管核准進度而定。現階段奧斯汀測試車隊累積逾 25 萬英里、舊金山超過 100 萬英里,FSD 全球行駛里程已達 60 億英里,整體運行穩定且用戶反饋良好,預期今年底前在奧斯汀部分區域移除安全駕駛員。
Q5:如果 Robotaxi 測試能成功移除奧斯汀的安全駕駛員,其他市場(如灣區)的限制是法規還是技術成熟度?新市場是否會先安排安全駕駛員作為過渡?
即便監管未強制要求,Tesla 仍會在新城市初期部署階段配置安全駕駛員,通常會設定約三個月的觀察期,以確保系統能適應當地交通環境並排除潛在風險後,才全面移除人為監控。
儲能
Q6:Megapack、Powerwall、太陽能與能源儲存系統的需求與訂單狀況如何?
Megapack 與 Powerwall 需求強勁,訂單能見度延至明年,由 AI 與資料中心應用帶動成長。此外,美國政策轉向推升住宅太陽能需求,預期延續至 1H26,屆時公司將推出新太陽能租賃方案。同時,水牛城工廠已啟動住宅太陽能面板生產,預計 1Q26 出貨。
Optimus
Q7:關於 Optimus 的商業化進展,目前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重現人類手部靈巧度是最困難的工程任務。由於人形機器人缺乏成熟供應鏈,Tesla 必須自建並垂直整合生產體系。馬斯克認為公司憑藉製造、AI 與工程優勢有條件實現量產,同時,由於馬斯克對公司控制權的穩定性有所顧慮,強調希望在機器人規模化後仍保有足夠影響力。
Q8:考慮到手部靈巧度和供應鏈複雜度,Tesla 將如何協調「設計凍結」與明年的「量產時程」?
硬體設計不會完全凍結,即使量產初期也會持續「滾動式設計更新」,以解決大規模製造時浮現的難題。公司預計 1Q26 展示接近量產的 Optimus 原型,並於年底啟動量產,最終目標為年產 100 萬台。後續 Optimus 4、5 將分別提升至年產 1,000 萬台與 5,000 萬至 1 億台。
AI & 晶片
Q9:能否更新一下有關三星在德州泰勒(Taylor)建設、金額達 165 億美元的晶片合作案?考量到半導體對 Tesla 未來自駕與 AI 發展的重要性, 你們為什麼有信心三星能在 Tesla 的時程內完成 AI5 晶片, 並在良率與成本上優於台積電(TSMC)?
三星目前負責生產 AI4 晶片,表現非常出色。AI5 將由三星與台積電同步生產,以確保時程與供應彈性。AI5 效能預期較 AI4 提升 40 倍,透過端到端整合與架構精簡大幅提升效率並降低成本。Tesla 計畫確保 AI5 供應充足,並將多餘晶片用於資料中心。
Q10:Tesla 的 AI 與 xAI 之間有多互補?還是它們其實是完全不同方向的人工智慧?
xAI 的 Grok 與 Tesla 的 AI 屬於不同型態。Grok 專注於通用人工智慧(AGI),模型龐大、需以 NVIDIA GV300 等級晶片運行,Tesla 模型大小僅有 Grok 的 5%–10%,並聚焦真實世界行動應用。兩者具互補性,未來 Grok 將負責提供語音互動和語音生成等功能給 Tesla 汽車和 Optimus。
其他
Q11:什麼時候才能看到自動駕駛的 Tesla semi-trucks?這項技術有機會取代火車運輸嗎?
Semi 工廠建設與設備安裝進度符合預期,FSD 技術可自然延伸至卡車平台,目前驗證車隊已上路測試,預計今年底前量產、明年初正式投產,並於 2Q26 放量。公司預期長途運輸仍由火車負責,短程與則將由自駕卡車補足。
Q12:鑑於 Tesla 過去不斷拓展新市場,如何判斷哪些市場或AI應用屬於 Tesla 的核心競爭力,哪些不是?
Tesla 的核心能力並非先天具備,而是隨創新不斷累積。馬斯克認為具身 AI(如 Optimus)將成為下一個關鍵成長引擎,具備理論上無上限的經濟潛力,並再次強調 Optimus 3 與 AI5 為公司兩大核心計畫。
評論
特斯拉本季盈利能力明顯下滑,即使將重組費用(Restructuring and other)加回,營業利益率仍僅約 6.6%,顯示核心獲利動能疲弱。汽車業務雖重回成長,但在價格戰壓力和補貼退潮下,後續能否維持仍具高度不確定性。相較之下,儲能業務展望強勁,已持續出現供不應求狀況,隨著休士頓新廠加入及 Megapack 4 即將推出,預期將成為未來關鍵成長動能。同時,若 AI5 晶片能如期量產並效能達標,不僅有助於降低單車成本,也將強化公司在 AI 模型訓練的自主優勢。需留意的是,本季財報會議馬斯克已經改變關於 Optimus 和 Robotaxi 時程的說法:Optimus 量產自 2026 年初延後至 2026 年底,Robotaxi 2025 部署目標亦從覆蓋美國一半人口縮減至僅 8–10 個城市,若後續再度延期,恐削弱市場信心並拉長競爭對手追趕時間。
